2025-07-29
[object Object]
气象灾害,如暴雨、台风、寒潮等,常常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冲击。从洪涝淹没街道,到狂风掀翻建筑,这些灾害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的正常运转。在城市防灾体系中,气象灾害预警堪称至关重要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它能为城市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,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。
精准及时的监测预报是气象灾害预警发挥作用的基石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,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全方位、高精度监测。借助卫星、雷达、地面观测站等多元观测手段,气象部门能够实时掌握天气变化,提前捕捉灾害性天气的蛛丝马迹。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大幅提升了气象预报的精准度与时效性。如今,我们能提前数天精准预测台风的路径、强度,以及强降雨的落区和量级,为城市防灾提供可靠依据。比如,在台风 “杜苏芮” 来临前,气象部门通过精准预报,提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为相关地区组织防御赢得充足时间。
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决定了预警能否快速传递到公众手中。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断更新迭代,如今已能将预警信息快速推送至 17 个行业的 82 种渠道,覆盖率高达 99.1%。同时,新媒体平台、手机短信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发布方式齐头并进,确保预警信息无死角传播。一些地区还创新性地采用 “闪信” 等强制提醒技术,让预警信息以霸屏形式显示在手机上,强制用户阅读,极大提高了信息触达率。像湖南气象部门利用 “闪信”,在灾害来临前将高级别预警信息迅速覆盖省内各级防汛责任人,为部署防汛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将预警转化为实际防灾行动的关键。《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(2022—2035 年)》等政策文件,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气象预警在应急启动中的先决地位。各地纷纷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,构建起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。横向来看,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、交通、水利等多部门紧密协作,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应对。在上海,“气象插件” 接入城市运行管理的三级平台和五级应用,助力各部门在灾害来临时统一调度、高效处置。纵向而言,气象预警通过 “叫应” 机制,直接通知到各级防汛责任人,确保预警信息落实到位。如 2024 年 4 月,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气象局发布大风红色预警信号,并逐一电话 “叫应” 相关责任人,成功帮助 26 名工人在厂房顶棚垮塌前全部安全转移。
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,能让气象灾害预警的效果事半功倍。通过广泛开展气象科普活动,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学校教育、社区宣传体系,越来越多的公众了解到不同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方法。当收到预警信息时,公众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,主动采取防范措施,如及时关闭门窗、储备应急物资、听从指挥转移避险等。
气象灾害预警要切实成为城市防灾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需在精准监测预报、高效信息发布、完善应急联动以及提升公众意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气象灾害面前,最大程度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稳定,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。
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墨迹天气商业气象服务官方微信
已准确稳定的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