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31
[object Object]
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覆盖亚、非、欧三大洲,跨越热带、温带、寒带等多个气候带,暴雨、洪水、台风、沙尘暴、热浪等气象灾害频发,不仅威胁沿线民众生命财产安全,更对基础设施联通、贸易物流畅通、产业合作推进构成严峻挑战。气象灾害的跨区域性与连锁性,决定了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应对,深化沿线国家和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合作,既是践行 “共商共建共享” 理念的必然要求,也是筑牢区域防灾减灾安全屏障、保障 “一带一路”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。当前,随着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完善、技术交流日益频繁,“一带一路” 气象灾害预警合作正迎来从 “基础联动” 向 “深度协同” 的转型机遇,未来有望在数据共享、技术共建、能力共塑、应急联动四大维度实现突破。
技术共建是提升区域预警能力的核心路径,需聚焦沿线国家实际需求开展 “本土化” 技术合作。不同区域面临的气象灾害类型差异显著:东南亚国家需重点防范台风、洪涝,中亚国家聚焦沙尘、干旱,中东欧国家关注暴雪、寒潮,这要求技术合作不能 “一刀切”,而需精准匹配区域灾害特点。中国可依托在气象卫星、智能预报模型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积累,与沿线国家开展联合研发与技术输出:在东南亚地区,联合开发适用于热带气候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型,优化暴雨内涝预警算法;在中亚地区,合作构建沙尘天气监测预警系统,利用无人机、激光雷达等设备提升沙尘监测精度;在非洲地区,推广低成本自动气象站技术,帮助当地建立基础观测网络。同时,可在沿线国家设立 “气象技术合作中心”,开展设备运维、技术培训等服务,如中国在老挝设立的 “中老铁路气象技术服务中心”,不仅为铁路提供定制化预警服务,还累计培训老挝气象技术人员 200 余人次,实现 “技术授人以渔”。此外,针对预警信息发布 “最后一公里” 难题,可联合开发多语言、多渠道的预警发布平台,适配沿线国家主流通信工具(如东南亚的 Line、中东的 WhatsApp),通过短信、社交媒体、社区广播等方式,确保预警信息精准触达基层民众。
应急联动是检验合作实效的重要标准,需构建 “跨境、跨部门” 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。气象灾害的跨境影响(如台风从菲律宾过境越南、沙尘从哈萨克斯坦影响中国新疆),要求沿线国家建立 “预警 - 响应 - 救援” 的跨境联动链条:当一国发布高等级灾害预警时,通过区域应急联动平台及时通报周边国家,共享灾害发展趋势、可能影响范围等信息,周边国家提前启动防御准备;灾害发生后,开展跨境救援合作,如共享救援设备、协调救援力量,中国在 2023 年缅甸洪涝灾害中,通过跨境应急联动机制,向缅甸提供卫星遥感灾情数据,并派遣救援队伍协助开展抢险救灾,彰显了区域应急联动的价值。同时,需推动 “气象 - 交通 - 物流 - 农业” 跨部门协同,针对跨境铁路、港口、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,建立多部门联合应急响应机制,例如中老铁路沿线可建立 “气象 + 铁路 + 应急” 三方联动机制,当发布大风、暴雨预警时,铁路部门及时调整列车运行计划,应急部门提前调配抢险物资,确保跨境交通不中断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
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气象灾害预警合作既是应对共同风险的 “安全工程”,也是深化区域合作的 “民心工程”。当前,合作仍面临部分国家数据开放意愿不足、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健全、资金技术投入不均衡等挑战。未来,需进一步强化多边协调,以 “一带一路”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、亚太经合组织(APEC)气象合作机制为平台,推动形成政府、企业、国际组织多方参与的合作格局;加大资金支持,设立 “一带一路气象灾害预警合作专项基金”,重点支持观测能力薄弱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;深化数字技术融合,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共享安全,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跨境灾害联防联控模型,推动区域预警合作向 “智慧化、精准化” 升级。相信通过持续深化合作,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将逐步建成 “数据互通、技术共用、能力共进、应急联动” 的气象灾害预警共同体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提供坚实的气象安全保障。

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墨迹天气商业气象服务官方微信
已准确稳定的提供